pexels-pixabay-64705-小图.jpg


最近脱口秀大会house的段子又带火了股市。


投资世家「全职炒股」、实现人生的终极目标「买它一套两室一厅」、「年化收益率46000%」、「巴菲特就那么回事」,短短的2分钟,几乎戳中了散户最核心的痛点。


配合着市场高位下跌、快速反弹、再次震荡下跌的过山车行情,被打得措手不及的投资者们笑中带泪。


House的段子精准地描述了散户从暴涨到暴跌的心态,从“巴菲特也就那么回事”到“把钱还我,我不玩了”,前后可能只有2个月。


1.png

来源:朱雀基金制作


这段2分钟的脱口秀有多少粉丝,背后可能就有多少从12万炒到2万5的散户。所有的艺术创造都来源于生活,只有散户最懂散户的心情,一句关灯吃面的调侃背后包含着多少的心酸。


事实上,基民数量已经远超股民了。截至2021年底,中国个人股票投资者已超过1.97亿人,而基金投资者超过7.2亿人,其中公募基金的自然人投资者就接近7亿。


然而,这并不影响贪婪与恐惧在投资者群体中的蔓延,也不影响投资者亏钱。基民的心路历程与股民相差无几,高点梭哈,低点割肉,震荡中彷徨,轮动中换仓,从来没离场,反复被收割。


尤其是在那些市场连续下跌的时候,特别难熬,但熬过去甚至敢于逆势加仓的回报也特别丰厚。比如今年4月份的市场低点,如果熬过去了,很快就迎来了一波超过20%的反弹。


站在现在的时点看,一季度的下跌就是一个小波段。三个月以后再看现在这一波下跌,或许也一样。就拿光伏新能源行业来说,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变化,碳中和的全球共识仍然存在,短期需求还在快速增长,只是抱团带来的阶段性高估,需要一些时间来消化。


一旦市场开始下跌,投资者就会非常紧张。而从过往经验来看,无论消化估值的时间,还是超跌反弹的时间,都比市场预料得要快很多。现在卖出,反弹的时候很可能来不及加仓,进而踏空,然后又追高,很可能被市场反复打脸,来回买卖的交易费用也会极大地侵蚀收益。


如果确定持有的基金管理人优秀,行业基本面也没有发生变化,控制低点割肉的冲动,于投资者来说可能是当下更重要的事。


基民亏损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选错了基金,二是高买低卖。


选错了基金其实很常见的原因,类似于股票踩雷。在整个行业长期的投资者教育下,部分基民已经接受了长期投资的理念。但如果不幸在高位买到了业绩最差的基金,长期持有也仍然可能会亏损。


多数投资者从概率来说,选择基金赢面还是大得多。基金经理的专业性和投资的分散也降低了踩雷的风险。这也是公募基金快速扩张的原因。


投资者很难知道一只基金买入以后的收益,今年的冠军基明年可能垫底,今年的垫底基明年也可能成冠军,短期业绩不能反映基金经理的水平。


有些指标可以帮助投资者去理解基金经理,比如基金经理投资经验多长,是否穿越过牛熊,是否有自己的投资框架,3年以上的年化收益是否领先同行,是否有超越市场的回报,回撤是否控制得好,是否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是否会在高点提示风险。


这些都是老生常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有的投资者买房要花1个月,但买一只基金可能只花了1分钟,这是导致亏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因此,有一个投资清单,在清单上加上事前尽调这一项很重要。


排除一些非常糟糕的基金,整体来看,公募基金其实是很好的杠杆。杠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资金,第二是人力,第三是互联网的影响力。普通人过去所能用的最大的杠杆就是贷款买房,却忽视了公募基金经理也是一种杠杆。


基金经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寒窗苦读十几年,同龄人中的卷王之王,但投资者买10万块基金只需要付1500块,一个月125元,请钟点工都不止这点钱,买200M的宽带一个月还要180。可能很少有投资者注意到,很多私募大佬管理的产品都买入了公募基金。


反而,有些看起来很便宜的东西,其实很贵,比如炒股。炒股的佣金万分之二点五,看似很便宜,但股民亏损的比例可能非常高,像house的段子里说的一样12万炒到2.5万的例子不少见。


买在了高点又在低点割肉是亏损的另外一个原因。每到这个时候,就得把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家伙们搬出来镇场子。查理·芒格说过,我们赚钱,靠的是在买的时候赚。买得足够便宜是盈利的关键,有时候跟心态甚至都关系不大。


举个简单的例子,10块钱买入一只股票,涨到20块,然后跌到15块,仍然浮盈50%,心态很稳。20块买入一只股票,然后跌到15块,入场就亏了25%,可能心态直接就崩了。做这两笔投资的可能是同一个人,前后性格没有变化,但安全边际影响了他的心态。


风险是涨出来的,机会是跌出来的。所以,市场下跌的时候不用紧张,市场连续快速上涨的时候可能才是真正应该担心的时候。


巴菲特曾说,我们的自信心,不仅来自于我们自身过去的经验,而且来自于我们对社会清晰的认识。降低风险的最佳途径是思考。


很多投资者认为,既然要买得便宜,那当然得择时。这对于投资者来说是很难的,即便是最优秀的基金经理,能做到的也只是大致知道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在宏观经济发生变化的时候做一些大的仓位的择时,无法精准择时。


即便是宏观经济学鼻祖凯恩斯也承认自己无法做好。凯恩斯曾说过,不要试图把握整个市场的运行,应努力找出你理解的公司。这种感慨源于他自身的惨痛教训。


上世纪20年代,凯恩斯刚开始做投资,偏好通过预测宏观经济来判断市场走势。1928年大萧条前夕,全球市场开始出现逆转,物价下跌之际,但凯恩斯仍在买进橡胶、小麦、棉花、锡等多头合约。1929年股市崩盘后,凯恩斯的净亏损一度达80%,差点破产。


试图预测经济趋势,并将预测与货币和大宗商品交易联系起来的投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失败了。此后,凯恩斯的投资理念从自上而下切换到自下而上,从短期投机转变为基于公司基本面分析的长期投资,买入那些在他看来能度过崩盘难关的公司股票并长期持有。


尽管优秀的管理人也难以掌握择时的秘诀,但是优秀的管理人会在市场高点,或是规模超出自己管理能力的时候提示风险,比如暂停申购,在市场低点的时候再打开申购,帮助基民买得便宜。


因此,对于基民来说,可能更有用的是思考管理人是否有足够强的投资能力、是否为基民利益着想,而不是市场现在到了什么点位。


深度的理解才能带来深度的信任,深度的信任才能带来心态的稳定,进而获得长期的收益。


同样,于管理人而言,做投资者教育,不是靠市场下跌的时候猛灌鸡汤,而是通过长期的投资理念的传达、投资方法的剖析,向投资者普及投资的知识,吸引适合自己的投资者。


比起让更多的人喜欢我们,让喜欢我们的人更喜欢我们,于管理人而言或许更有意义。


投资者与管理人的利益是高度绑定的长期来看,只有为投资者挣到了钱,才能赢得投资者的信任,进而获得为投资者继续管理资产的机会。


A股市场上已经有140来家公募基金公司,3000多位公募基金经理,穿越过牛熊的基金经理不在少数,新生代中生代也不一定就逊于老将们。


在基金经理不再稀缺的年代,为投资者赚到钱,才是核心竞争力,这也是公募基金发展的初衷。


市场又走到了一个难熬的区间,唯有投资者和管理人双方彼此了解,彼此信任,才能一起度过最难熬的时期。



注:本文件非基金宣传推介材料,仅作为本公司旗下基金的客户服务事项之一。

本文件所提供之任何信息仅供阅读者参考,既不构成未来本公司管理之基金进行投资决策之必然依据,亦不构成对阅读者或投资者的任何实质性投资建议或承诺。本公司并不保证本文件所载文字及数据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也不对因此导致的任何第三方投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文所载的意见仅为本文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在不同时期,朱雀基金可能会发出与本文所载不一致的意见。未经朱雀基金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本文的全部或任何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