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梦、塔罗占卜,今日运势、末日审判……人们对预言的痴迷,古今中外无不相通。

人类为什么热衷预言,有网友答: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穷造化之奇,持天地之道,化显宇宙通律,知本返始,知微察机,明往迎来,驾驭当时。

世界充满变数,所以想抓住一丝确定;未来扑朔迷离,因而更渴望一束光亮。

预言有时是一探究竟的欲望,有时承载了天马行空的想像。

1968年,现代科幻片鼻祖《2001太空漫游》上映,电影中,宇航员一边吃饭一边用平板电脑看电视。全屏、直角、窄边、超薄,外形酷似今天的iPad;宇航员和机器人下棋被打败,29年后,IBM的深蓝计算机打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来源:《2001太空漫游》剧照

更多的时候,预言是一种社交需求。有人的地方就必然有意见领袖,他们通常消息灵通、见多识广、在某一领域具备专业知识,活跃在群体中,为他人提供信息,施加影响。大众往往乐于相信“专业人士”的预言,“专业人士”也借此实现价值,获得认可。

然而,现实远比想象复杂,“专业人士”的预言难免打脸:

196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罗预言,2000年之前,苏联将会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

1970年,罗马俱乐部宣称,全球石油将会在2010年彻底枯竭。

2007年,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预言,iPhone将没有机会获得任何显著的市场份额。

“黑天鹅之父”塔勒布介绍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把一张模糊的消火栓图片——模糊到使他们无法认出图片上是什么——给两组人看。对其中一组,分10次逐步提高图片的清晰度,对另一组分5次提高清晰度。

在某个使两组人看到相同清晰度图片的时候停下来,请他们说出看到的是什么。经过较少中间步骤的那一组可能更快地辨认出消火栓。

这意味着什么?你提供的信息越多,他们就会形成越多假设,他们的结论就越糟糕。他们看到了更多的随机噪点并将其当成了信息。

我们的思维是有惯性的:一旦形成一个观点,我们就很难改变,所以情况对那些推迟形成观点的人更有利。

所以,要提高预测的准确性,首先要区分噪点与信息,与其追求信息的数量,不如抓住主要矛盾,找到关键信息,这就需要“认知”的力量。没有认知,信息只是一盘散沙。信息很容易被复制,认知却需要长年积累。在投资中尤其如此,上市公司的信息遍地皆是,对业余投资者可能并无奇特之处,对专业投资者却处处是学问。

其次,要保持观察,不急于下结论。心理学教授卡尼曼认为,人们总是倾向于依赖直觉、印象,无需费力就能得出结论,这样的“快思考”很容易上当,因为它固守“眼见为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显然,投资更多需要的是慢思考,集中注意力,依靠理性分析推理。像锻炼身体一样,思维也需要持续的训练,才能提升决策能力。

和天气预报不同的是,对于股价的预测,通常长期趋势比短期波动的预测更加准确。这是因为短期股价的变量因素太多,情绪、政策、流动性等一系列影响很难综合评估。但是长期来看,价值是水,价格是船,水涨船高——价值的增长是股票价格上涨的根本动力,其它因素的干扰变小。

即便如此,预测依然会出错。专业机构的研究报告无论分析得多么有理有据,还是会提示仅供参考,注意风险,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一方面是合规考量,另一方面事实如此。所以应对永远比预测重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预”不是指预测,而是预先准备,有计划有定夺。没有预案的预测是徒劳的,预案才是预测的落脚点。完备的预案应当兼顾风险与收益,而风控与收益经常是互损的。

如果你要求每年100%的获利速度,那么必然对应高风险高波动的打法,例如提高集中度。但是要知道,集中度是把双刃剑,没有深度研究的集中是听天由命,没有回撤承受能力的集中是自我折磨。对于基金投资者,除非你的行业轮动能力比基金经理高,否则不该过高配置行业主题基金,不然一通操作的最后收益可能不如坐拥一只均衡基金。

如果你要求每年100%的获利速度,那么必然急于求成,关注短线的收益率,甚至抛弃一切安全考虑,只看到“盈利”而无视“风险”,参与可转债的爆炒、all in一只妖股,但是有一点要记住,你可以赚到很多个10%,却输不起一次100%。对于基金投资者,也许会紧盯排行榜,忍不住高频调换基金。然而,真正优秀的基金,很可能不是排行榜上的近一周/一月/三月冠军。运气总会垂青一些人,很快又流转至别处,而实力却属于那些久经沙场持续进化的人。历久而存,更为可取。


注:本文件非基金宣传推介材料,仅作为本公司旗下基金的客户服务事项之一。

本文件所提供之任何信息仅供阅读者参考,既不构成未来本公司管理之基金进行投资决策之必然依据,亦不构成对阅读者或投资者的任何实质性投资建议或承诺。本公司并不保证本文件所载文字及数据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也不对因此导致的任何第三方投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