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STRATEGY


编者按:作为能源转型的重要场景,汽车行业已经焕然一“新”:动力装置从内燃机转变为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资源从石油转变为碳酸锂。2020年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仅有5%,而现在已经上升至40%附近。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汽车行业变革的上半场激战正酣。从电动化到智能化,下半场的战鼓也已经敲响。

 

新能源时代,汽车行业竞争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智能化变革又将带来哪些机会?以下是先进制造二组在本年度策略会上的解析,整理成文,与投资者共飨。


中国汽车行业过去20年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0年以前的高速增长期,复合增速达到了24%,第二阶段是2010年到2016年的稳步增长期,复合增速7%-8%。第三阶段是2018年以来,中国汽车行业进入缓慢增长期,复合增速3%左右。


1

未来一两年,

汽车行业的价格战还会延续



未来5-10年,我们认为中国汽车行业大概率依然会维持一定的增速。在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行业展现出鲜明的特征——价格战,而且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价格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燃油车到新能源车,行业竞争格局发生显著变化。燃油车时代的格局像中国古代史上的春秋时期,头部玩家你方唱罢我方登场,但始终未拉开明显差距。反映到车企的市场份额上,以2017年为例,头部公司的市场份额都是在8%左右,整体分布比较均衡。


图片1.png

以上数据来源:中汽协、朱雀基金整理。统计时间短,不代表未来发展趋势,观点具有时效性,仅供分析参考,不构成对产品业绩的保证,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


但是到了新能源车时代,市场竞争格局更像战国末期,国与国之间的兼并愈发激烈。行业呈现出两极分化状态,头部玩家的市场份额达到34%,第二名份额11%,前两名合计已经达到45%,二线企业份额被压缩在5%以下,所以,由二线企业主动发起的价格战一定程度上也是在情理之中。


第二,汽车行业主要玩家的变化燃油车时代,合资品牌占据着主要的份额,到了电动车时代,中国自主品牌展现出了更强竞争力,反映到市场份额上,中国品牌也从35%-40%的份额区间快速提升到50%以上。


乘用车分国别市场份额

图片2.png

以上数据来源:中汽协、朱雀基金整理。统计时间短,不代表未来发展趋势,观点具有时效性,仅供分析参考,不构成对产品业绩的保证,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


合资和自主在经营策略上有明显的差异,合资在中国经营的首要目标是盈利,但是对于自主品牌,第一目标是抢占市场份额。主要玩家以及经营策略的改变,也是价格战形成的重要原因。


未来新能源车的竞争格局,向头部集中的趋势大概率不会改变,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提升的趋势很可能也不会改变,未来的一到两年,行业的价格战还会有进一步延续的可能


2

汽车产业链核心环节的特点



那么,这样的背景下汽车行业的机会有哪些?我们认为需要重点把握技术变革带来的结构性机会。


WIND新能源汽车指数自2019年以来较大涨幅180%,在渗透率5%到15%的区间内,指数涨幅达到了125%,是其中较陡峭的阶段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与新能源汽车指数

图片3.png

数据来源:中汽协、wind。统计时间短,不代表未来发展趋势,观点具有时效性,仅供分析参考,不构成对产品业绩的保证,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

第二,只有在渗透率较低的时候保持关注,才有可能在左侧找到价值洼地。


第三,对于整个汽车产业链核心环节的把握,不同环节节奏的差异,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上游的资源端,我们认为更重要的大概率是预判供需格局和对周期的判断。以碳酸锂价格为例,价格从2019年不足5万元/吨,高位的时候上涨到了60万/吨以上,涨幅可观。

二是核心零部件,重点包括市场空间、竞争格局,还有技术趋势等要素。越往上游,确定性相对越高,越往下游,对研究的要求更高。


三是下游较核心的整车环节,国内的车企数量多,各家特色鲜明,如果是站在产业初期的阶段研判哪家车企最终能够跑出来,难度较高。虽然整车的确定性不足,但是该环节的弹性非常高。所以对于整车的布局,更考验研究的深度,包括企业家、公司战略、技术优势、产品周期等多个维度。


3

智能化的渗透率有望大幅提升 



目前国内高等级智驾的渗透率只有3%。但是我们判断后续渗透率有望出现一定程度的突破,智能化也有望进入快速提升期


高等级智驾渗透率

图片5.png

数据来源:Recent Advancements in End-to-End Autonomous Driving using Deep Learning,高工智能车。统计时间短,不代表未来发展趋势,观点具有时效性,仅供分析参考,不构成对产品业绩的保证,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


理由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从技术角度,现在主机厂开发的无图智驾技术已经趋于成熟。


无论是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过去普遍使用的是高精度地图的智驾技术。但是高精度地图有两个明显的缺点:1)维护成本高,2)高精度地图的使用需要每个地区单独进行审批,审批流程限制了智驾技术的普及。使用无图智驾后摆脱地域的限制,一旦技术走向成熟,具有向全国大面积进行推广的可能。


第二,特斯拉FSD V12版本有望再次引领自动驾驶技术的进一步迭代,因为V12使用的是端到端的大模型,相比传统的模块化智驾技术有着更高的上限。技术的进步,会促进高等级智驾渗透持续提升。

从主机厂布局的进度看,今年四季度已经有两家企业官宣在今年年底进行城市智驾的NOA,后续预计包括新兴车企、传统车企等都会陆续地跟进。


第三,消费者端,最终智驾渗透率能不能提升还取决消费者的认同。我们认为消费者在2024年能够接受智驾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消费者驾驶的主要场景是在城市,占比达到70%-80%。


二是,城市智驾的环境工况会更加复杂,但是危险系数相比高速的智能驾驶更低,危险系数的下降也会让消费者更容易去尝试。

三是,在城市智驾的场景下,大部分用户都会使用通勤模式,也就是上下班或者往返固定场景。在单一场景之下,进一步降低了智驾的技术要求,智能驾驶技术可以根据我们反复行驶的工况去优化,提升智能驾驶体验。

综上,随着技术的进步、主机厂在智能驾驶上的积极推动,以及消费者对城市智驾的依赖, 智能驾驶渗透率后续极有可能会大幅提升。


4

智能化提高了整车的产业链地位



那么,智能驾驶产业链哪些环节可以关注呢?

首先比较明确的判断,智能驾驶技术变革中,整车的产业链地位会有明显的提升


回顾电动化进程,整车的地位并不显著,因为新能源车取代于燃油车,关键在于成本的下降,但主机厂的核心零部件,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等都可以通过第三方对外采购,主机厂的产品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新能源车的降本一定程度上是由供应链去共同推动的。所以在电动化过程当中,整车只是作为接触终端消费者的角色。


但是到了智能化的阶段,整车在产业链的地位会有着明显的变化,智能化渗透率提升的关键是在于软件和算法,而整车正是掌握软件和算法的核心环节

从新势力对智能驾驶团队的布局来看,人员多是在1000人以上,而且都着重于软件和算法端,可以判断在智能化的趋势下,整车的制造属性会有一定的下降,而随着研发能力,特别是软件算法能力的提升,整车的科技属性一定会有提升。

所以随着智驾逐步实施,智能驾驶会成为主机厂差异化竞争的关键环节,也会带来竞争格局的进一步集中,拥有智驾技术优势的企业有望得到更高的市场份额,从盈利角度来看,软件有更强的规模效应,同时也会有更好的客户粘性,最终会为整车带来更好的盈利空间。


5

智能驾驶零部件供应商的布局



关注智能驾驶必然也要对核心零部件进行布局。智驾算法最核心之一的是数据,对于核心零部件的筛选,我们遵循数据流在智能驾驶系统内的流动路径,从量价提升、竞争格局以及市场空间等角度考虑


第一个也是较重要的环节是SOC芯片。它的性能大概率决定了车辆智驾能力的上限,从产业链地位看,SOC芯片和整车相当。


第二个是感知环节,特斯拉推出了BEV+Transformer算法之后,视觉感知系统在智驾的权重有明显的提升,视觉感知系统包括摄像头、芯片等,随着智能驾驶对于传感器性能要求的提升,视觉系统会有量价提升的逻辑。


第三个是决策环节,其中较核心的产品是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它的价值量足够高,竞争格局也比较好,未来随着芯片性能的提升,域控制器也会有量价齐升的逻辑。


在域控制器之内也会衍生出多个小而美的电子元器件赛道,包括存储器、通信芯片、隔离芯片等等。对于这些小而美的赛道,重点要去看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

最后就是执行环节,主要是线控制动和线控转向两个产品,这两个产品技术壁垒足够高,国内来看,有比较大的国产替代的空间,执行环节也值得关注。


6

汽车产业链全球化的机遇 



汽车产业链另一个机遇是全球化。近年来,中国的汽车产业链,包括主机厂、零部件都在积极走出海外,并且展现出一定的竞争力。


全球化的布局分为整车和零部件两个环节。对于整车,我们总体偏谨慎,因为整车出口可能面临着一定的风险,目前比较好的路径可能是国内的主机厂和海外的主机厂合资建厂。对比而言,我们更关注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出海,因为本地化的建厂对当地的就业和经济的影响大概率会更小

而且欧美新能源汽车的降本和产品力提升,也需要中国汽车产业链的深度参与。目前欧美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都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如果希望像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一样能够持续向上,则亟需中国产业链去给提供相关的零部件。


中美欧新能源汽车渗透率

图片6.png


资料来源:wind。统计时间短,不代表未来发展趋势,观点具有时效性,仅供分析参考,不构成对产品业绩的保证,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


对于出海的国内新能源汽车车零部件企业,我们有以下几个筛选标准:


第一点是行业地位,只有在国内已经成为了细分领域的龙头,在海外才可能有比较强的竞争力去抢夺份额。


第二点是管理,海外管理因为人员或者文化的因素会更加复杂,企业在国内一定要有非常强的管理能力,如果有海外经营经验,也会是加分项。


第三点是要有比较明确的技术优势、成本优势或者产能端的优势。以压铸行业为例,压铸是典型的重资产行业。从中美压铸企业的资本支出占收入比例看,国内企业的资本支出占营收比例在20%以上,产能扩张激进,但是回顾过去三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快速提升的阶段,国内的压铸产能还是有一定的紧缺。


中美压铸企业资本支出占收入比例

7.png

资料来源:wind,欧盟委员会,各公司财报。统计时间短,不代表未来发展趋势,观点具有时效性,仅供分析参考,不构成对产品业绩的保证,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


目前海外压铸企业的资本支出占营收比例都在10%以下,整体偏谨慎,如果欧洲或者北美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快速提升,海外的压铸产能可能会比中国要更紧张。中国的这部分企业如果走出海外,大概率有很好的发展机会。


数据来源:中汽协、高工智能车、欧盟委员会、各公司财报

图片

注:本文件非基金宣传推介材料,仅作为本公司旗下基金的客户服务事项之一。

本文件所提供之任何信息仅供阅读者参考,既不构成未来本公司管理之基金进行投资决策之必然依据,亦不构成对阅读者或投资者的任何实质性投资建议或承诺。本公司并不保证本文件所载文字及数据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也不对因此导致的任何第三方投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文所载的意见仅为本文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在不同时期,朱雀基金可能会发出与本文所载不一致的意见。本文未经朱雀基金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