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的新书《价值》风靡投资圈,其中反复出现的“长期主义”是全书的核心理念之一,被许多人奉为圭臬的同时也招来质疑,例如《滥用的长期主义》一文便指出张磊的几笔投资并非长期持有,“长期主义”也不适合大多数机构和散户,因为受限于这两大前提条件:一是自己的钱,二是自己的钱足够多。而散户恰恰缺少长期的钱,机构缺少自己的钱。

“长期主义”究竟是纸上谈兵还是脚踏实地?首先,需要定义“长期”和“长期主义”。


第一个问题,持有多久算长期?

对于高频交易员,五分钟是长期;对于比特币玩家,一个月是长期;对于价值投资者,三年、五年甚至更久才是长期。因为“长期”和“价投”总是成双出现,于是其中的各个流派就有了争论:

巴菲特说,如果一只股票你不打算持有十年以上的话,那么最好一分钟都不要持有。

格雷厄姆有一个卖出策略:获利达50%-100%,如果获利达不到这个水平,持有满2年便可以卖出。

彼得林奇提出tenbagger理论,十年十倍是他的目标。

霍华德·马克斯说,好公司和好国家的资产可以持有20年之久。

除了格雷厄姆,价投大师似乎都是十年起步。那么,十年以下的投资都不足以称作价值投资,反倒有“投机”之嫌?

复盘巴老的持仓,我们发现,他不仅有持有了30年的可口可乐、40年的华盛顿邮报,也有持有了仅2年的通用动力、2年的美国铝业、1年的底特律全国银行、3年的吉尼斯……巴老60年投资生涯中,并非每笔投资都持有很长时间,10年以上的凤毛麟角,1-3年的不在少数。

负债端是伯克希尔的优势,大量稳定的现金流为巴菲特提供了长期投资的底气,但即便如此,也做不到笔笔十年起投。

第二个问题,“长期主义”等于“长期持有”吗?

长期主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是持有时间的长短吗?张磊在书中谈了三层理解:

对长期主义理念的第一层理解是坚持初心。我们会考量,这个创业者做事情是为了短期目标,还是从自己的初心出发,去完成崇高的使命和夙愿。这个初心有多强大?

对长期主义理念的第二层理解是要保持进化。机会主义者往往重视一时的成功,会给由运气或偶然因素造成的机遇赋予很大的权重,结果影响了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而长期主义者能够意识到,现有的优势都是可以被颠覆的,技术创新也都是有周期的。因此,长期主义者要做的就是不断地设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每天所做的工作是在增加核心竞争力,还是在消耗核心竞争力”,且每天都问自己这个问题。

对长期主义理念的第三层理解是“终局游戏”的概念。商业世界的“终局游戏”不是一个终点,而是持续开始的起点,是一场“有无数终局的游戏”。换句话说,商业史从来没有真正的终局,只有以终为始,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在他看来,“长期主义”不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价值观。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虽然看着有点鸡汤,但很多激动人心的伟大投资的确如此,为避免误解,他还指出“不要机械地长期持有”:

长期持有只是结果,而不是目的。长期持有只是价值投资的某种外在表现形式,有些价值的实现需要时间的积累,有些价值的实现只需要环境的重大变化,所以不能说长期持有就是价值投资,非长期持有就不是价值投资。

所以,与其说是“滥用长期主义”,不如说各自对“长期”和“长期主义”的理解不同。在发表不同看法前,首先得明白对方的定义是什么,定义不同,辩论则无意义。

时间不是所有人的朋友

十年十倍可能竹篮打水

都说“做时间的朋友”,但时间不是所有人的朋友。时间是垃圾股的敌人,是平庸股的普通朋友,只和优质股做死党朋友。

长期持有的前提是选对公司,选对企业家。选对了,是价值投资,选不对,是一场豪赌。

十年十倍股是每个投资人的梦想,传说很多,亲历很少。拿下这座圣杯意味着你可能要承受很多次的“满减打折”,很多年的蛰伏忍耐。

中泰证券统计显示,A股中,十年十倍股不少,但波幅巨大,即便你选对了买入时机,卖出时机很难抉择,长期持有的话,很多十倍股又成了过山车。

2006年初,全市场约有1300只股票,到15年末,十年间,股价涨幅超过1000%的股票有410多只,占比达32%(经历了2007、2015两轮大牛市)。但扣除各自涨幅最大的两年后,其余八年的平均涨幅只有7%。而其后的五年间(2016年初至2020年9月),年平均跌幅高达11%。

所以,当你选中一只牛股,可能80%的收益都来自于20%的时间,另外80%的时间都要在等待中度过,忍受波动,忍受平庸。

来源:朱雀基金

并且,2017年以后,十年十倍股的比例大幅下降,最近两年不足1%——百里挑一,对“伯乐”的要求更高了。

放下执念立地成佛

组合投资长短搭配

找到十年十倍股是一场修行,但我们做投资不是为了修行,而是以更高的概率获取良好的回报。

巴菲特的持仓中有短有长,从结果来看很好,没有必要长期持有所有股票。况且,一个漫长周期内,牛股难免大起大落,间歇性的减持可能是因为增持了更高性价比的标的,一些中长期具备确定性的投资能够平滑净值曲线。这也是为什么巴菲特60年投资生涯中只有五年亏损超过10%。

均衡能够控制回撤,集中能够带来超额回报。既要良好的投资体验(这点很重要,大起大落容易心态失衡影响理性),又要追求高于平均的回报,二者的平衡正是投资的核心。观察投资高手的持仓,你会发现既有激动人心的妙手,也有平淡无奇的俗手。这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感,普通人可能要练习多年才能掌握。

也不是没有捷径,如果能找出平衡感良好的基金管理人,则是事半功倍。这样的基金产品,已经帮你做好了组合投资和长短搭配,只要风格不漂移、业绩还不错、回撤可承受,没理由不长期持有。

这也正是基金投资和股票投资的区别:股民从青铜到白银再到王者,需要身经百战,而基民只需要找到优秀的管理人,长期持有,悠然自得。

更重要的是,基民的赢面比股民大得多。Wind统计显示,过去10年,287只权益类公募基金(偏股混合型+普通股票型)几乎全部赚钱(只有一只亏1.3%),十年年化收益在10%以上的有237只。同期,全市场仅有不到6成的股票盈利,年化收益在10%以上的仅占17%。


注:本文件非基金宣传推介材料,仅作为本公司旗下基金的客户服务事项之一。

本文件所提供之任何信息仅供阅读者参考,既不构成未来本公司管理之基金进行投资决策之必然依据,亦不构成对阅读者或投资者的任何实质性投资建议或承诺。本公司并不保证本文件所载文字及数据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也不对因此导致的任何第三方投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