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朱雀视角
>
投资者教育
>
投资论道
> 正文
我们终将老有所依
时间:2021-05-21
靴子终于落地了。
5月11号,统计局公布了2020年人口普查结果,60岁以上的人口占比为18.7%,与10年前相比上升了5.44%。总和生育率由2019年的1.5降到1.3,突破国际警戒线。
老龄人口庞大、新生人口不足,将会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养老压力。扭转老龄化的趋势不容易,欧美和日韩都是前车之鉴。
日本NHK特别节目录拍摄的纪录片《团块世代,悄然迫近的老后破产》,展示了年金不足以支付生活的真实缩影。
日本的“团块世代”被认为是日本经济的支撑,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但“全力以赴到今天的结果”,是每个努力生活的人都难以接受的。
中国或许有一天也会面临这样的困境。10年前就有网民吐槽,中国以后会出现一个奇观,年轻人无法就业,每天逛公园,老年人没法退休,每天上班。
于是,早上的时候,老太婆就喊了:“你上午去公园遛鸟之前,先扶你爸爸去单位上班”。
退休年龄正在提高,养老金或因劳动力不足面临缺口。
养儿防老也不再是救命稻草,4-2-1的家庭结构会使得儿女不堪重负。甚至,有的家庭可能是4-2-0的结构,干脆不再有养儿防老这个选项。
白岩松在一次演讲中讲到:我们这代人注定是孝顺父母的最后一代人,也是被子女抛弃的第一代人。
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养儿防老的观念不断弱化,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做长期合理的资产配置,开始成为社会共识。
然而,根据广发银行与西南财经大学的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2017年中国的金融资产配置比例显著偏低。
2018年,中国家庭的资产配置整体仍处于“亚健康”状态,近四成家庭不及格。
中国家庭总资产中,住房投资占比高达77.7%,远高于美国的34.6%;金融资产比例只有11.8%,而美国为42.6%。
根据中金公司的研究,2019年10月,城镇居民房地产配置仍然占6成。
过去二十年,高速的城镇化进程,推高了房地产价格。一方面,居民需要购房自住,另一方面,房子也是过去20年收益高且投资方式简单的品种,兼具消费和投资属性。
未来10年,这种简单粗暴的配置策略或许不再有效。十四五重提房住不炒,央行罕见点名学区房,房子再难承担资产配置的重担。能代替这一功能的,或许只有权益资产。
从长期投资的角度看,优质股票资产是收益率最高的大类金融资产。
沃顿商学院的西格尔教授在《股市长线法宝》这本经典中,对比了美国200年间各类资产的收益。
股票的年均收益率为6.7%,实际GDP为3.6%,债券为3.5%,刚好能跟上GDP,黄金只有0.5%,而持有美元的收益率是-1.4%。
中国的情况也类似。以2006年4月3日为基准,13年间,沪深300指数累计大幅跑赢短期、长期债券指数以及黄金。
但权益资产也存在一个问题,波动远大于债券和黄金。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这正是资产配置的意义所在,通过分散来分担风险,平滑波动。
资产配置是一门科学,需要经过严格的论证以及长期实践。不是简单粗暴地照抄某个投资比例,比如网上流传的标普家庭资产图,或者近一年热炒的抄大佬作业。
抄大佬作业只是资产配置下的股票配置策略,并且是在抱团这种特定市场风格下短期验证有效的策略。
在家庭资产配置,不得不提最经典的生命周期理论。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人生各个阶段的财务状况、家庭负担、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以及风险承担能力都是不同的,相应的投资品种、投资期限和投资策略也不同。
无论是单身人士的1人家庭,还是夫妻的2人家庭,亦或者有子女和父母的3人以上家庭,都有其特定的生命周期。
在家庭形成期,居住需求是占首要的,这个阶段主要的消费和投资都在房产,很难有多余的资金用来配置金融资产。
在家庭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老期,教育、养老、医疗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这些消费是长期的,需要尽早开始储蓄和规划,尤其是教育基金和养老基金。
教育基金和养老基金,追求的是绝对收益而非相对收益,需要选择追求绝对收益的产品,比如追求绝对收益的偏股类基金。
年化10%左右,对大多数人而言是合理的预期收益率。
绝对收益不意味着保本,但因为目标不同,投资策略与相对收益完全不同。
绝对收益的目标是无论市场涨跌,都追求正收益,而相对收益的目标是超越市场涨幅。绝对收益的产品可能在市场大涨时可能收益低于同类,但在市场大跌时获得正收益的概率更大。
投资者一定不希望自己给孩子买的教育基金,在孩子出国上高中上大学,需要一大笔学费的时候,大跌了20%。
这个时候,这基金是赎回还是不赎回呢?
但养老基金,与教育基金又不同。养老基金比教育基金投资期限更长,能承受的短期风险的能力也更强。
教育基金投资期限可能是10年,从结婚到孩子上高中和大学,中间随取随用。
养老基金的投资期限更长,从30岁工作稳定,到60岁退休,中间40年的时间,都在做养老基金的储蓄和投资,这是一笔超长期的投资。
因此,养老基金比教育基金承受短期波动的能力更强,可以选择一定比例的高风险资产。
养老基金选择高风险资产的比例因人而异。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风险承受能力会下降,相应的高风险资产,比如股票类资产配比应该降低。
对于自己设计的养老基金来说,社保基金的4:6的股债配置比是一个可以参考的配比。
社保基金的目的与自己设计的养老基金的目的大体一致,弥补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社会保障需要和其他社会保障需要,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对象。
为养老做储蓄和投资,并不意味着配置债券、货币基金等低风险资产。长期来看,最大的风险不是短期的回撤,而是资产的长期贬值。
尽管这是一个权益资产的大时代,但我们从不鼓励所有投资者都去配高比例的股票基金。
家庭资产配置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分阶段的资产配置工作。养老基金的储蓄和配置也是一项超长期的、个体差异很大的投资。
帮助合适的投资者找到合适的资产,实现自己各个阶段的财富目标,才是我们的愿景所在。
相信通过一生持续不断地努力,合理健康的资产配置,我们都能老有所依。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注:本文件非基金宣传推介材料,仅作为本公司旗下基金的客户服务事项之一。
本文件所提供之任何信息仅供阅读者参考,既不构成未来本公司管理之基金进行投资决策之必然依据,亦不构成对阅读者或投资者的任何实质性投资建议或承诺。本公司并不保证本文件所载文字及数据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也不对因此导致的任何第三方投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本文所载的意见仅为本文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在不同时期,朱雀基金可能会发出与本文所载不一致的意见。本文未经朱雀基金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
上一篇:成功的投资各不相同,不幸的投资却很相似
下一篇:伟大都是熬出来的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