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金融投资领域,违规推介基金、编造传播虚假信息、非法中介等行为时有发生,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投资者需提高警惕,遭遇侵权时要依法、理性、科学维权,远离非法代理维权。
2021 年 6 月,王某在某银行认购 558 万元 “XX 产业前瞻混合型基金 A 类”(代码 012XXX),银行未按规定 “双录”。7 个月后王某想赎回,客户经理以 “赎回亏 70 万” 为由阻拦,承诺保本保息、年化利率不低于 4.5%,还称支行会补偿。
2022 年 9 月,王某因偿债赎回 418.5 万份,仅获 300.98 万元,剩余 139.58 万份未赎回。2023 年 6 月,监管出具答复书,认定银行存在 “应双录未双录”“客户经理违规承诺收益”,责令整改追责,此时王某本金已亏约 163.8 万元。
王某起诉并提交录音证据,银行称已履行义务、无因果关系。法院判定:银行作为专业机构违规有重大过错,担 90% 责任;王某有投资经验,自担 10%。以 2023 年 6 月 22 日为损失计算基准日,认定总损失 176.25 万元,银行赔偿 158.63 万元。双方上诉后,上海金融法院二审维持原判。
陈先生曾接到某 “投资咨询公司” 的电话,对方自称拥有 “资深股市分析师团队”,能精准捕捉牛股,只需缴纳 5000 元会员费,就能获取独家股票推荐。陈先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缴费后,收到的却是几只业绩平平的股票,不仅没有盈利,反而因股价下跌亏损近万元。当他要求退款时,对方却以 “投资有风险” 为由拒绝,随后更是直接失联。原来,这家所谓的 “投资咨询公司” 根本没有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质,属于典型的非法荐股中介。
这些违规推介行为,不仅会让投资者的财产受损,还会扰乱金融市场秩序。投资者首先要擦亮双眼,核实机构资质 —— 凡是推荐股票、引导虚拟货币投资却无法提供证监会、地方金融监管部门颁发牌照的,均属非法机构。一旦不幸被骗,切勿轻信 “追款机构” 的二次诈骗,应第一时间保留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向金融监管部门投诉,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注:本文件非基金宣传推介材料,仅作为本公司旗下基金的客户服务事项之一。
本文件所提供之任何信息仅供阅读者参考,既不构成未来本公司管理之基金进行投资决策之必然依据,亦不构成对阅读者或投资者的任何实质性投资建议或承诺。本公司并不保证本文件所载文字及数据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也不对因此导致的任何第三方投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文所载的意见仅为本文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在不同时期,朱雀基金可能会发出与本文所载不一致的意见。本文未经朱雀基金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