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jpg


历经四年寒冬,医药板块终于迎来曙光。申万医药生物指数今年强势翻红,以创新药为代表的恒生生物科技指数更以35%的涨幅成为本轮医药行情中最强的阿尔法之一。


今年1月,我们发布的年度策略报告中指出,近年来创新药板块的产品收入增长显著好于医药其他细分板块,其中具有新技术、新机制药物、实现对外授权的公司业绩表现尤其亮眼。反映中国创新药景气度的license-out指标2024年创历史新高,交易数量达到94笔,总金额达到519亿美元。



政策革新与弯道超车


创新药蓬勃发展的背后是政策环境的积极革新与中国企业的弯道超车。


2021-2022年,新药研发临床试验标准从严、创新药公司IPO上市条件收紧,创新药行业发展经历了一段低谷期。2023年以来尤其是今年,创新药持续迎来政策支持,行业拐点信号已然显现。


去年7月,国家发改委、卫健委联合牵头出台了《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不仅能够加快新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也会优化新药审批,加快新药注册上市速度。


今年1月,国家卫健委首次明确将临床必需、疗效确切但价格较高的创新药纳入丙类目录,允许在DRG控费体系外单独支付。这一政策破除了创新药"进院难"问题,确立了创新药差异化管理的机制。


今年3月,国家医保局内部召开研讨会,优化仿制药集采机制,纠偏一味追求低价竞争、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消除了市场对中国制药行业中长期发展的担忧,也使得市场对创新药/原研药相关的整体政策执行落实的效率和质量的信心增强。


过去10年,小分子靶向药、单抗等药物形式是全球创新药研发的主流,满足了传染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基本治疗需求。当前,新技术药物(新型单抗/蛋白、双抗/多抗、偶联药物、核酸药等)正在逐渐成为驱动全球创新药市场成长的主要动力,这些新的药物形式能够创造性地提供传统药物形式无法满足的疾病治疗需求,如肿瘤、自身免疫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正在逐步成为美国以外的第二大创新药研发聚集地。尤其是在一些新型疗法上,中国已经崭露头角。根据Insight数据库和BCG分析,中国已成为抗体药物偶联物、双抗等新技术药物的全球最重要的研发地之一,研发热度超过美国。中国药企ADC管线数量约占全球的40%,双抗管线数量约占全球的41%。


更可贵的是,一些中国公司研发的新技术、新机制药物获得了全球跨国药企的高度青睐,在过去两年达成TOP级的重磅BD交易。比如,2023年,中国某公司的治疗肿瘤的双靶点抗体偶联药物的海外权益以高达84亿美元的总金额license out给了某跨国药企。



如何寻找创新药的阿尔法?


由于创新药的主流市场仍然在欧美,仅覆盖国内市场单一市场,40-50亿美元的收入规模可能基本就接近一家公司“天花板”了,如果要进一步打开成长空间,还需要拓展海外市场。


要实现创新药出海,就需有能力自主研发出新技术、新机制药物,这些药物要能够在全球范围展现出临床价值和产品竞争优势,有较强的确定性成长为年销售额10亿美元以上的大品种。


在此基础上,要实现长期发展,还需要有丰富的差异化研发管线布局和敏锐的商业化眼光,能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变化,及时做研发策略的动态调整。


图片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Bloomberg,朱雀基金整理。观点具有时效性,仅供分析参考,不构成对产品业绩的保证,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


我们重点寻找的公司具备这些特征:首先是质地好,包括核心团队专业、研发水平强且具有差异化特征、财务扎实几个方面。其次是估值性价比,也就是说,估值还没有完全反映价值。在此基础上,最好未来1年有强催化剂,例如新产品申报、新临床数据解读、国际BD落地等。



如何看待关税及美国医改政策的影响


4月上旬尽管特朗普发起的“关税战”造成了全市场的短期剧烈波动,但创新药板块很快就基本回升到“关税战”之前的位置,一方面是“关税战”悲观情绪的缓和,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关税等重构供应链的手段实际上或不会对创新药的价值分配产生实质影响,或不会导致核心利润的转移。而且,中国创新药出口规模较小,还处于早期阶段


另外,从出口方式来看,中国创新药品种出海基本是靠与海外药企合作(license-out、co-development等),这种方式下更多赚取的是专利权使用的里程碑收入和海外销售额分成收入,而非基于生产制造的收入,关税等费用通常由海外合作方承担,即便中国企业需要承担一部分,增加的关税成本也可能非常小。因此,贸易战对中国创新药出海的影响非常有限。


对于美国医药行业相关政策,总体上中长期可以保持谨慎乐观,主要因为美国药品市场的现实原因、中国创新药产业所处的卡位。


具体来讲,关税类政策对中国创新药出口的影响或非常有限,但需要关注美国其他方面的政策提案(无论最终是否能通过立法或执行),包括①对于细胞/基因疗法可能会有限制,②中美药企间的BD交易可能会面临一些额外审查和限制,③限制美国资本孵化的以中国创新药管线为主的NewCo公司实体,④美国国内药品价格改革,对竞争格局可能产生影响,但这对中国创新药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目前特朗普暂未出台有关美国处方药降价的具体细节、也没有立即执行,明确的品种范围还不清楚,但提到会特别关注价格差异最大且开支较高的药物。


特朗普的政策本质上或是“省了钱、损了创新”,将对美国药品供应链稳定性带来较大考验,也可能影响跨国药企计划在美国投资的数千亿美元,并使得美国或更加依赖高性价比的中国创新药,所以长期大概率也可以保持乐观。


短期来看,降价的幅度、涉及的品种和执行范围仍存在不确定,需要继续保持跟踪。


数据来源:Wind、公司公告、朱雀基金整理。


图片

注:本文件非基金宣传推介材料,仅作为本公司旗下基金的客户服务事项之一。

本文件所提供之任何信息仅供阅读者参考,既不构成未来本公司管理之基金进行投资决策之必然依据,亦不构成对阅读者或投资者的任何实质性投资建议或承诺。本公司并不保证本文件所载文字及数据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也不对因此导致的任何第三方投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文所载的意见仅为本文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在不同时期,朱雀基金可能会发出与本文所载不一致的意见。本文未经朱雀基金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