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只讲创新是不够的,要在创新药、医疗器械及医疗服务里面精挑细选才能更好地创造收益。

2、未来三年均值回归的概率较大,板块性的机会不大,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要寻找真正兑现业绩的公司。

3、两类企业可以突破瓶颈获得估值的溢价:第一类是创新药企业中的Big  pharma,那些拥有持续创新的能力,可以在医保压力下继续发展壮大的,第二类是小型创新药公司,那些拥有“Best in class”或者“First in class”产品的公司。

4、原本欧美国家顶尖的医院不太可能采用国内的器械,这次新冠疫情给医疗器械出口带来了巨大机会。

5、医疗服务行业缺口非常巨大,管理优秀的民营医院能够解决现存的很多矛盾。

以上是朱雀基金医药生物产业链组组长周鸣杰12月12日在“融入洪流”朱雀基金2021年度策略会上发表的观点。以下是我们整理的演讲精要:

去年策略会我们的标题是创新驱动未来,今年的主题是“精挑细选”。因为在现在的背景下只讲创新是不够的,要在创新药、医疗器械及医疗服务里面精挑细选才能更好地创造收益。

回顾今年行业的情况,在疫情背景下,整个行业保持利润正增长,前三季度增长3.5%,利润增长8.4%。尤其医疗器械板块,收入显著增长了48%,利润增长44%。从行业走势来看,上半年整个板块在疫情带动下出现了大幅上涨,行业涨幅是71.45%,下半年出现了回调,8月14日-11月18日期间板块跌幅达16.9%。

其实,我们把目光放长远一点,从2010年到现在十年时间,医药板块经历了一些估值周期波动,绿线代表医药板块扣除银行后的估值溢价率,最高出现在2014年年初溢价率达到120%,经过三年回落到25%。2017年出现了大幅提升,三年的时间从25%提到110%,回到了2014年的高点。展望2021年,未来三年均值回归的概率较大,板块性的机会不大,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要寻找真正兑现业绩的公司。

2010年至今医药板块与扣除银行后的所有A股溢价率变化

数据来源:Wind,朱雀基金整理

从今年最新带量采购招标的情况来看,药品降幅非常显著。相关新闻报道,整个终端价格从1万3下降到700,降幅超过90%。这种情形下,过去那种拿出一排pipeline的方式行不通了,以国内销售为主的公司普遍面临巨大的医保降价压力,我们需要挑选出能够把pipeline转化成现金流的公司,即使能够兑现业绩的公司,也面临二级市场估值均值回归的压力,所以我们更加需要精挑细选地选择公司。

数据来源:国家医保局,朱雀基金

从大的方向来看,有两个方向可以获得持续的估值溢价:第一类是有持续创新能力平台型的公司,第二类是产品可以走向国际化实现全球化的企业。具体来说,朱雀基金医药生物产业链组聚焦的是三大产业链——创新药、医疗器械和服务。

创新药产业链

集采前,整个制药企业日子比较好过,2018年集采后,首仿药寿命从原来十年以上缩短到两三年,在这种背景下迫使企业只能向创新药转型。

来源:朱雀基金

这张图是药监局审计创新药的数量图,可以看到2015年之后创新药审批数量在大幅度增长。最左边红色是国产创新药的数量,也在大幅迎头赶上。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审批环节不再是创新药增长的瓶颈。其实现在困扰大家更多的是在医药环节,也就是第一次进入医保有一个大幅降价的过程,两年后再次谈判,现在不能确定四年之后是否要再次降价。另外在创新药谈判中是否融入竞争性的医保谈判机制,这两点医保没有给我们明确的答案。

来源:国家药审中心,朱雀基金整理

数据来源:朱雀基金整理

因为价格是一个巨大的杠杆因素,我们比较了一下PD-1单抗制造费用:此前国内PD-1单抗的年化费用约为美国的1/10,今年年底医保谈判后价格降到美国的1/20。假如医保政策对价格过于严厉,将会严重压缩创新药在国内的市场空间。

PD-1单抗的年化治疗费用比较(单位:万美元/年)

来源:朱雀基金整理

只有两类企业可以突破瓶颈获得估值的溢价:第一类是创新药企业中的Big  pharma,那些拥有持续创新的能力,可以在医保压力下继续发展壮大的,第二类是小型创新药公司,那些拥有“Best in class”或者“First in class”产品的公司。

来源:朱雀基金整理

创新药的未来在于生物制药,生物制药占全球药品行业销售的规模不断提升。突破性的治疗方式更多的来自于基础科研领域的突破,而生物技术无疑是近10年来基础科研领域最热门的方向。

全球生物制药销售金额及占比(2010年A-2024年E)

数据来源:EvaluatePharma,朱雀基金整理

这是我们对生物技术产业现状和未来的判断。过去最早从骨蛋白药物到胰岛素,现在是单抗、双抗和抗击耦连药物,未来会向更先进的方向引进,基因编辑、基因治疗等等,是未来关注更新的方向。



医疗器械产业链

2019全球医疗器械行业规模4500亿美元,基本稳定在全球药品行业的1/2左右。虽然2014-2019年我国药械比在持续降低,但2019年国内医疗器械行业规模6259亿人民币,只有药品规模的1/3,低于全球的比例。

2015-2019年,医疗器械行业增速在20%左右,远快于药品行业,主要原因是药品行业受带量采购等政策因素压制。今年支架招标开启了器械集采的序幕,预计未来几年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增速也将开始放缓。

投资医疗器械领域,投资逻辑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本土市场的国产替代,第二是全球市场的国产替代,第三是全球创新。

国产替代又分成三个层次:第一是已经基础完成国产替代的行业,生化监护仪方向,更多是企业现金流业务,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第二个是已经完成了技术突破,没有完成国产替代,比如化学发光,血球分类,完成了0到1的突破,也就是投资者可以赚取收益的阶段。第三是没有完全掌握核心技术,比如电子内窥镜行业、高端彩超,要密切跟踪国内是否有企业可以实现这样的技术突破。

第二层次现在正在急速进行国产替代。中国的STEM毕业生人数大幅超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国家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红利可以释放。过去我们出口医疗器械产品更多集中在中低端比如纱布口罩领域,近年来也可以看到医疗器械企业实现0到1的突破以后,加上工程师红利,越来越多的中高端器械开始实现出口。原本欧美国家顶尖的医院不太可能采用国内的器械,这次新冠疫情给医疗器械出口带来了巨大机会。

各国STEM毕业人数

数据来源:statista,The science杂志,朱雀基金整理

第三是全球创新的层次,过去10年美国医疗器械行业诞生的大牛股都是依靠全球创新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例如大家熟悉的达芬奇机器人这样的公司,用的矫正牙齿的牙套,这些都是美国全球创新,也带来了丰厚的股票回报。随着国内基础科研领域的不断积累,我相信国内医疗器械企业未来也会出现实现全球创新的企业。


医疗服务

医疗服务分公立和民营医院两块,2010-2019年,民营医院数量从7068家扩张到22424家,年复合增长12.2%,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同期,公立医院数量从13850家减少至11930家,年复合增速-1.5%,公立医院在国家政策引导上数量做了收缩。

2010-2019年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数量

数据来源:2019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朱雀基金整理

民营医院还不是医疗服务的主力,崛起需要时间。2018年底超过3/4的民营医院床位数小于100张,仅有335家民营医院的床位数超过500张,而公立医院有3396家的床位数超过500张。2010-2018年民营医院住院人数的占比持续提升,从8.4%提升至18.3%,占比提升了10%,但仍然不到1/5。医院的品牌及信任度的建立需要较长的时间,是一个长周期的生意。

民营医院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专科医院,针对某个特定的科室。过去发展起来的科室大多数都是公立医院不太重视的科室,比如眼科、牙科等。近年来一些公立医院的强势科室也开始有民营专科医院开始介入,比如肿瘤。

另一类是民营综合医院,涵盖广泛的科室。根据发展模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收购模式、自建模式和托管模式三类。三种模式比较来看,我们更看好自建模式未来的发展前景。

从内部商业模式比较来看,专科医院相对综合医院固定资产的投资比较小,对于人员的依赖度比较低,它的异地扩张性包括对医保依赖比较少。两种模式对比,专科医院的发展模式更佳。

来源:朱雀基金整理

我们认为,医疗服务行业缺口非常巨大。所有在中国生活的人都有一个很直观的体验:一是“我有钱但是我买不到好的医疗服务”,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矛盾。二是大量优秀的医生得不到合理的价值回报。管理优秀的民营医院才能够解决这些矛盾。我们看到民营医院迎来多方面的利好,比如国家层面出了很多对民营医院的鼓励政策,尤其耗材集材的背景下,医生的灰色利益被切断之后,会有越来越多优秀的医生愿意到民营医院执业,对于民营医院是巨大的利好。民营医院的投资机会才刚开始。谢谢大家!

来源:朱雀基金整理


注:本文件非基金宣传推介材料,仅作为本公司旗下基金的客户服务事项之一。

本文件所提供之任何信息仅供阅读者参考,既不构成未来本公司管理之基金进行投资决策之必然依据,亦不构成对阅读者或投资者的任何实质性投资建议或承诺。本公司并不保证本文件所载文字及数据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也不对因此导致的任何第三方投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本文所载的意见仅为本文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在不同时期,朱雀基金可能会发出与本文所载不一致的意见。本文未经朱雀基金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